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, 原文地址 www.zhihu.com 超级普通人阿灰​

能彻底掌握这三种思维的人,学习力绝对爆表!!!

一、砍树式思维

砍树式思考——调动你所有知识,专注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。

很多人在学习中,会遇到这么一个问题:

总是浮在知识表面,明明看了很多书,做了很多习题,但场景一换,遇到类似的问题就懵逼了。

这个问题的最关键原因,就是你思考不够聚焦、深度,以致于旧的没掌握好,新的也没学会。

为什么有很多人,明明很努力,晚上不睡,上厕所也匆匆忙忙,甚至连走出吃饭,都还捧着一本书,但就是干不过那些看起来很轻松的学霸?

其实不是你不够努力,而是你的「思维斧头」做了太多无用功。

举个简单的小栗子,你马上就能明白:

如果把学习的知识看成一颗大树,那你的思维就是一把斧头思考的过程就是砍树的过程。

  • 学习能力强的人砍树:把思维,聚焦在同一个点持续发力,在规定时间内,调动所有精力、经验去解决这个问题。
  • 学习能力弱的人砍树:东砍一下,西砍一下,上砍一下,下砍一下,每一次思考都在不同点上,最后只能停留在表面,还会特别累。

这就是为什么,同样的新知识,学霸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,并且越来越熟练。

因为,砍树式聚焦的思维,不仅仅是砍倒一棵树(学会新知识),这个过程中不断重复砍的动作(重复调用已有知识),也会让你越来越熟练(对知识掌握越来越牢固)

拥有 1000 多项专利爱迪生,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:

我没有失败,我只是发现几千种行不通的方法。

看似在想挽回自己的颜面,但我们现在从砍树思维去细品这句话——几千种行不通的方法,不就是爱迪生在聚焦思考时,挥动「思维斧头」砍树的次数吗?

这,就是砍树式思考的精髓。

调用已有知识思考如何解决,对着一个点,猛砍,探求问题本质,不断剖析。旧的知识,不断洗礼下,会掌握到更本质的核心,新的内容,也会掌握得更快速、深度。

二、蛛网式思维

什么叫蛛网式思考呢?

科普一个小知识:视力很差的蜘蛛是如何感知猎物的?
当猎物触碰到蛛网时,蛛网上产生的震动,能快速让蜘蛛感应,对猎物进行猎杀。

这就是蜘蛛网的作用。

你可能会问:这和学习能力关系吗?

非常棒,问出这个问题,说明你的思维已经开始织网了。

我们的大脑思考,并非是线性的

每次思考问题,我们都会无意识地调用曾经所学的知识、经验,你辐射范围有多广,往往就决定你解决问题的速度有多快。

回想一下,你在学习、生活中遇到困难时,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:

苦思冥想,但越想就越是得不到答案,但某一刻,当你不在纠结这个问题,手头去做其他事的时候,反而灵感爆发,醍醐灌顶。

这其实就是,你无意间触发了蛛网式思考

死磕,得不到结果的现象,在心理学上被称作「定时效应」:

定式效应:死盯着有瑕疵的方法不放,而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陷入了思维僵局。

蛛网式思考,就是破解定势效应的绝佳手段。

蛛网的存在能扩大你的思考范围,只要有猎物(问题)触碰,你的思维蜘蛛就会快速感应(解决问题)。

  • 蛛网式思维具体训练:

在不同场景、不同状态下,进行发散思考,不要限制自己思维,进行头脑风暴,尝试一切可能。

以问题为发散点,衍生到你的所见所闻,生活中的方方面面,再从不同的方面将感受传递回来。

回到核心问题后,你往往会有惊喜的收获。

三、总结性思维

这是最关键,但很多人都缺失的一种思维。

我们经常听大佬的分享自己的经验,分享创业的辛苦,以及如何在万人中脱颖而出的种种经历。

但,很多人听的时候很热血,最后却没有学到任何东西,或者参考这些经验,没有任何收获。

为什么?

因为他们分享的是「个人经验」,而经验往往具有特殊性,也就意味着不可复制。

这也是为什么,很多人模仿知乎、b 站各种大佬自律的作息表、各种学习规划,但最后都一无所获。

就是因为,他们在吸收这些东西时,没有消除特殊性,拿来就原原本本地套自己身上,最后反而成了一种枷锁、束缚。

世界上学习的内容千千万,他人传授的经验更是天差地别,你这辈子就算不吃不喝不拉日以继夜的学也学不完。

所以看看你的收藏夹,是不是收藏了无数方法论、积满了灰,但最终带给自己的改变微乎其微。

其实,如果你整理一下这些内容就会发现,其实很多大佬的干货,核心逻辑都是同一套,只是每个人都加入了自己的经验进行改良而已。

所以,你也想要的变强,不是把他们的拿来就用,而学会去掉他们的特殊改良,提炼核心逻辑,然后加以改造,变成真正适合自己的——这就是「总结性思维」。

具体训练:

  • 1、看到好的内容,好的干货方法论,问问自己:这一步本质作用是什么?
  • 2、学会用一句话概括,每一篇优质内容。(如果觉得很难,可以从把一篇内容压缩到 10 句,再把十句慢慢压缩到一句)

通常当你习惯这种思维后,自然而然地,面对各种信息,你就能剥去各种五彩斑斓的载体,找到这些内容的共性,总结出普遍的「规律」,也就是所谓的核心逻辑。

然后,在这些规律上,你就能将别人的方法能转换升级,变成更适合成自己的东西。

另外,当你掌握了看透本质的能力后,面对相似的内容,你可以迅速识别避免重复学习,极大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,还能节省更多学习时间,用于学习「真正的新知识」。

最后,分享一句很喜欢的话给大家:

学习上最大的痛苦,不是你比别人弱,而是我也本可以。

相信我们都能变得更优秀,更享受学习~ 我是在知乎流浪的 @阿灰祝你变得更好,欢迎点个关注,咱们下个回答见~

我是在知乎流浪的 @阿灰,觉得这个回答对你有启发的话,希望你能点赞鼓励一下。

祝你变得更好,欢迎点个关注,咱们下个回答再见~


Suifeng

  1. 观照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。

我有时候,突然会陷入某种低落的情绪中,今年偶然使用了一种方法,就是每当情绪低落,就空出两三分钟,记录下来,并梳理出因为什么触动了这种情绪,观照内心对于这个诱因的真实感受,然后再做到如何调整自己。

这样做的次数多了,自我接受能力提高了很多,也更能分的清事实和感受,没有了太多无谓的羞耻感和逃避心理,同时对人性和情绪的理解更深了许多。

  1. 务实主义。

到了这个年纪,太容易焦虑了,时不时就被一些信息拨动心弦,患得患失,每当此时,就挑出两三分钟,梳理自己目前主要的境况,确定当下最急迫最重要的最必须做的是什么,该怎么进行下一步。

这样做的好处是,及时给自己定方向,脚踏实地,先解决主要矛盾,后解决次要矛盾,有的放矢。

  1. 放下我执。

每当我陷入某种不可得中,甚是忧伤烦恼时,就随时提醒自己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做人切勿太过执着,此路不通,绕道而行,放下对概念的执着,不必束缚于名,便得自由。

  1. 听其言,观其行。

与人共事,听其言,再观其行,看此人是否可靠踏实,薄情寡义,巧言令色,虚情假意,精于算计者,共事需谨慎,谨慎,再谨慎。

  1. 灵明无着,物来顺应,未来不迎,当时不杂,即过不恋。

做事常常犹豫焦虑的时候多想想这几句话。因为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太多,一旦静下来就害怕自己落伍,就焦虑得失。

心中没有牵挂,事情来了就顺应它,事情没来就不要主动去寻求;事情来的时候一心一意,心无杂念,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再想着它。

大部分烦恼都是想太多。

  1. 接受生活里的不确定性。

想的太多的人,总想搞定所有的不确定,把生活掌控在自己手里。

想一次性把事情做好的人,总想把所有因素考虑进去,如果有一些因素无法控制,便焦虑不安。

但其实生活处处都是不确定的,人该学会的是接受控制不了全局,就像三国里诸葛亮或者很多人说过的,相机行事。可以免于过度自责。

  1. 十分钟做完一件事。

其实很多事真正做起来根本不会花费我们多少时间,更多的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心态。后来我尝试每次专门挑出十分钟,解决一个主要问题,发现当你开始面对时,事情会变得简单,做事也高效起来,十分钟宁可大致搞定一件事,好过一整天不愿意面对,却一直焦虑到睡眠前。

  1. 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欲望。

信息发达,输入大于输出,各个阶层的生活都尽收眼底,不平衡,焦虑,愤怒,在所难免,当自己心灰意冷时,不妨梳理一下自己的阶层和现状,告诉自己,目前处于这个位置太正常,踏实前进,积土成山,积水成渊,稳步积累,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。

熊小罗 “让领导(别人)做选择题,而不是思考题。”
工作了,这是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培养起来的习惯。
很多时候我们会问领导,“这东西怎么做?” 或者 “这种情况怎么办?”,这时给领导的印象就是,这位下属不太喜欢操心,或者没有去想解决办法。
当你能够从你所站的高度,来对这个问题给出 A、B、C 的解决方案以及其中的优缺点,先不说方案好不好,起码证明你对这个问题是思考后的结果。至于有没有更好的方案,从汇报给领导后可以得知。
生活中也是这样,情侣之间的对话最常见的就是,我:“我们吃什么?”,女友:” 随便!“。随便就很难搞了,因为再随意就只能吃便便了。换个思路,我:” 我们吃肉夹馍,还是吃冒菜,还是去吃烤鱼?“(大成都吃的多,哈哈),女友:” 肉夹馍好腻,冒菜好油,烤鱼前天刚吃过了,我们去吃小龙虾吧 “ 。 嗯!你的提议都被否决了,但领导不是刚好提出了更好的方案吗(女友说好,那就是好)。